亚健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灵干净的人,才有纯粹的幸福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文/叶文稿

图/来源网络

-

盖利·但丁在他的一本著作《神曲》里讲到:

"如果爱,请干净地爱,把爱情献给爱情。"

这个世界五彩斑斓,诱惑千姿百态,人们总是很容易在这个社会大染缸里,不免地被染上了一些颜色。

但是,总有一些人,会将自己的人生画卷,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描绘,避免染上自己所拒绝的、所排斥的颜色。

哪怕不可避免地被染上了一些自己不想看到的色彩,也能够通过后面及时地挽留、弥补以及修正。

然后,盖住了自己所不愿看到的风景,然后通过自身的思想、眼界、格局来绘出自己喜欢的人生画卷。

事实上,你的心灵有多干净,手段才有多正确,道路才有多明朗,幸福来得才有多纯粹。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干净,决定了达成人生幸福的手段是否有效,也决定了能否取得纯粹的幸福。

1:学会独处

一个人的痛苦,大部分的时候不过是因为自己无法独处而已。

大部分的人,所做的大部分的事,都是为了眼前的生活,或是为了满足大脑所给我们的任务而日复一日地执行。

现在,你不妨问一下自己:正在经手的事情,到底做了多少回?而且一定是非做不可的吗?

人的可怜之处在于,一直被大脑控制着,却未曾清醒地知道自己究竟为何永远在不断地操劳着一些根本没多少作用,甚至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尤其在现在生活当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抢夺"一些所谓的好的资源,哪些工作在社会上是吃香的,所以拼命去争取。

于是,好车、好房、好衣服、好伴侣,然后拼命地去争取。

究竟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从来不想,标准就是按照别人设定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久而久之,在这么一种急功近利,或是麻木浮躁的心态下,逐渐地丢失了自己。

整个人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虑,根本无法让自己慢下来,更无法独处。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跟自身和谐地独处。

也就意味着,无需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其他圈子里不断地试错,不用随波逐流,更不会平白无故地耗费更多的时间在一些对于自己毫无裨益的事情上。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想,我本来就很宅,平时里能够凭借一部手机,一台电脑,然后可以一个星期也不出门,这也是独处。

事实上,这真的属于高质量的独处吗?

答案是,抱歉,不是。

说出上面这些话的人,往往不是由于自己处于这种状态不久,要么就是还年轻。

的确,年轻的人,总觉得自己拥有大把的时间来不断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当哪一天,等你有了所谓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不管是来自车贷、房贷还是其他的,比如赡养父母的压力。

或者说,当自己哪天需要面临工作事业所带来的、不确定的各种风险因素,

然后自己如同墙上的小草被风不断地刮来刮去的时候。

你,还会如此淡定地在家里"葛优躺",或是依然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吗?

答案是,不太可能。

正如电影《霍元甲》里有这么一句台词是这么说的:

"人活着,从来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年少初听这句话的时候,觉得人生非常不幸,总是被这个拉着,被那个扯着,施展不开自己的抱负,做什么选择都容易遇事掣肘。

做个不行,做那样不对,似乎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在大人的眼里就没有什么事是对的。

其实,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哪一天我们也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

总有一天,我们会恍然大悟:自己的人生,就得自己负责。

一个真正敢于扛起责任,具备担当精神的人,并且不断为之付出努力和坚持的人,

才是真正的成熟,也是值得尊敬的人。

人活着,不光是自己一人的事情,更是属于自己的、身边的、在乎的人的事情。

我们看似是一种个体,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整体。

但是,你能否具备影响、负责乃至照顾好整体的能力,则取决于自身个体的能力。

而想要获取这种个人能力,说到底,则需要我们懂得如何单纯地、纯粹地独处。

正如达·芬奇所说:

"如果你独自一人,你就彻底属于你自己。

如果你和其他人一起,你只有一半属于自己,甚至不到一半。"

偶尔远离你的工作,远离亲近的人,给自己放松一下,偷偷给自己放个假。

这种突然"失踪"的顿失,等你再次回来的时候,你的判断会变得更准确,尤其是那些曾困扰住你很长时间的问题。

这种准确度的提升,就在于你在独处的过程里,无形之中摒弃了杂念,得到了深度的思考。

无疑,独处的氛围、环境以及质量,能够促进这种深度思考。

当工作、事业在你整体生活当中变得越来越渺小,你才能看清它的全部。

于是,其中的合理以及不和谐的部分,自然如同退潮之后的沙滩上的花甲,看得一目了然。

短暂的"消失",就是短暂的回归初心,就是思想上的重新回归与升华。

这种心态和行为,则是在独处的过程里,可以起到有效的正反馈作用。

极大程度上,一个善于独处的人,无论从思想、眼界还是格局上,都比不爱独处的人更具有深度和宽度。

而这种深度和宽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则能够让一个愈加清晰地看到心灵上的干净程度。

2:干净待人

看过一句话:

“生活就像是一个大型染缸,不管你颜色鲜艳,亦或是纯白无暇,

这浑浊不清的环境从来不给你保持本色的机会,

你总要主动或被动地染上颜色,否则,就会与这社会格格不入。”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感触于岁月蹉跎的无情,但归根结底,则是在为过得毫无意义的人生阶段而焦虑、困恼以及慨叹。

其实,只有存在的东西才会消失。

如此,我们就会明白,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永恒的标准,而生命在其之上,则显得短暂、猝不及防。

更为令人困恼的是,在这个生活大染缸里,我们总会难免地被其他事物所干扰。

其中之一,就是来自人际关系上,或是来自于物欲和权位的攀比。

大部分人之所以活得特别累的原因,在于将很多事情本末倒置。

因为别人光鲜亮丽的成功,就是所有层次上的成功,是得来不费功夫,更是老天赏赐。

难怪薄伽丘在《十日谈》里说:

"世上只有穷苦才不会招人妒忌。"

这个道理非常的浅显,在短视频上,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么一个有趣的段子:

本来大家一起穷得好好的,为什么你要先富起来。

的确,当一个群体习惯了处于自我觉得相对稳定,看不出彼此之间有特别明显的区别时。

大家的心情都会觉得势均力敌,谁也不差,心里头没有落差。

但当哪天发现身边的某个人突然变得富裕起来,自己还依旧原地踏步的话,心里就不平衡了。

大家一起"穷苦",才能心安理得地继续保持当下的状态。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穷苦"心态。

一个人,只有摆脱了这种心态,才能向上生长。

人呢,也只有主动摒弃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沉沦"的心态,才能干净成长。

就像富兰克林所说的那样: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

这句话,用在著名文化家季羡林身上就非常的妥帖。

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之所以能与"掏粪工人"魏林海成为至交,就在于做到了干净待人。

季羡林在北大教书时,年轻的环卫工人魏林海常常找机会去听他的讲座。

因为自身对文化和艺术有着狂热的追求,魏林海几经挫折,跟几位书画爱好者,组织了一场书画展。

魏林海一开始打算找一位知名的书画家为自己题词,但奈何那人一听自己的工作是打扫街道和厕所的环卫工人,立马拒绝。

不死心的魏林海,干脆直接上门请求季羡林老先生来帮忙。

当季老得知来者的身份和来意,非但没有丝毫鄙夷之态,反倒非常率性,爽快地答应。

于是,两人结下了缘分,后来每当除夕来临,魏林海都会主动去季老家拜访、交谈甚欢。

季老这种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待人的大度和气量,非但彰显了他内心的干净,也让人倍感亲切。

也正因为拥有了一种干净待人的纯净心态,没有半点架子,对谁都一视同仁,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正境界。

毫无疑问,季羡林先生没有半点功利心,平等对待身边人,不带目的性,善待他人,

才能让他的一生具备了德高望重的魅力,时刻可以拥有纯粹的幸福。

3:干净待己

不管是学会独处,还是选择干净待人,说到底,都在告诉我们要这样做:干净做人。

干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说:

"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

其实,我们能够将这句话升级一下,一个人若是一开始就抱着一种纯粹且干净的目标,

然后,在执行这个目标的过程里,倘若依然能够坚持做干净且纯粹的手段。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正向的,也是具备纯粹的幸福性。

如同《百年孤独》里说的那样:

"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

的确如此,一个人倘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带着迷惘的、不确定的、复杂的、迷惑的,

甚至是以非常焦虑的心态去对待的话,试问,这样的执行手段会带来正向反馈吗?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同我们在执行目标的过程里,一个满心有着毛躁的、浮躁的情绪的话,

那么即便经受住了生活里的一些诱惑,也很难扛得住接下来需要解决的考验。

人的失败很多时候就在于:昨天坚持了,今天也坚持了,却在明天凌晨之前,选择了放弃。

可惜的是,很多人的成功都快要冒出头来了,就这样被自己亲手扼杀在明天八点钟的太阳升起之前。

保持本心,放平心态,坚守心灵上的纯粹与干净。

干干净净做人,坦坦荡荡做事。

不纠结于过去,不畏惧于将来,从容地来,自在地去,淡然风雅。

保持着内心的干脆与干净,正如《明朝那些事儿》里头说的那样: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所以,干干净净地做好自己,去拥有纯纯粹粹的幸福。

如此生活与人生,岂不让人幸哉乐哉?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